专业原创句子网站!

当前位置:短句网>人生感悟 > 本文内容

有关經典民间俗语俗语大全及答案(精选72句)

发布时间:2023-06-19源自:手机访问作者:daniel

有关經典民间俗语俗语大全及答案1

1、【骑着马找马】(惯)比喻一边干,一边寻找新的出路。也比喻占有旧的,同时物色新的。

2、【半瓶子醋】“半瓶子醋”借喻知识浅薄,对某种知识.某种技艺一知半解,却又喜欢自己吹嘘的人。这句俗语出自《古今杂剧无名氏(司马相如题桥记)》:“如今那街上常人,粗读几句书,咬文嚼字,人叫他做半瓶醋。” “半瓶子醋”和“半盆子水”差不多,还有句类似的俗语叫做“整盆子不响,半盆子晃荡”,意思同“半瓶子醋”一样,指那些不求上进,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,很是让人厌恶。

3、这次考试,我得全班第一,便飘飘然了。老师觉察后,语重心长地对我说:“竹子虚心,日长三寸;雄鹰虚心,直上青云;大海虚心,百川归奔;人若虚心,天天上进。”(江苏·扬州)

4、一个巴掌拍不响,一人难唱独板腔。

5、哥哥考上大学后,妈妈准备拼死拼活地也让我考学。邻居二伯劝道:“隔手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铜,你还是让他下地干活吧!”(甘肃·镇原)

6、十字路口造凉亭——方便众人

7、【惹了一鼻子灰】见“碰了一鼻子灰”。

8、【水流千里,终归大海】(谚)比喻事物千变万化,总要归结到根本上。也比喻人奔走千里万里,最终总要回归故土。 也作水流千转归大海。 水流千遭归大海,树老叶落要归根。

9、老猫看游鱼——干着急

10、【 龙头往哪儿摆,龙尾往哪儿甩】龙尾跟着龙头,比喻起带头 作用。电视剧:“他们说咱家龙头往哪儿摆.龙尾往哪儿甩, 上梁不正下梁歪。”

11、【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】(谚)指树林大了,有益鸟也就有害鸟,有善鸟也就有恶鸟,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有。比喻人多了,少不得就有邪恶的人。 也作“树林大了,什么鸟都有”。

12、【翘尾巴】(惯)形容人骄傲自大,自以为了不起。

13、属野猪的——到处乱拱;乱撞人

14、【联合国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,总部设在美国纽约。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,发展国际友好关系,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。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1942年,美.英.苏.中等国着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,并决定草拟一份宣言,但一时没有合适的名称。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次讨沦名称问题,但一直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名称。一天清晨,罗斯福醒来后,突然想到“联合国”这个名称,丘吉尔闻听后表示赞同。于是,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直到1971年才驱逐台湾当局,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。

15、【山高怕慢上】(谚)山再高,只要有耐性慢慢向上爬,终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。借指在巨大的困难面前,最可贵的是有耐力,能持久,信心足。

16、【黑吃黑】(惯)指坏人之间互相争斗.勒索。

17、【 大难来时各自飞】大难来临,无人能够救助,只能自己顾 自己。香港金庸《笑.傲江湖》:“大难来时各自飞。姓林的无 力照顾众位兄弟,大家要去便去罢。”

18、【猫老吃子,人老惜子】(谚)指猫老了,会将生下的崽子吃掉;人老了,会特别惜爱自己幼小的孩子。 也作“人老惜子,猫老吃子”。

19、【 雷声大,雨点小】比喻声势大,没有实际表现。成语:虚 张声势。茅盾《清明前后》:“中国总是中国啊,照例是雷声 大,雨点小!”

20、【神怕敬,鬼怕送】(谚)旧指神怕对它敬奉,受到敬奉便不好降灾;鬼怕对它祝送,得到祝送便不能作祟。比喻对邪恶的人,消极的态度便是敬而远之。

21、【藕发莲生,必定有根】释义:比喻问题的产生必定有根源。例句:藕发莲生,必定有根。看来,他们可能要利用廖德俊和李旺这个事,搞什么把戏,居心叵测,葫芦里不定装着什么毒药呢!

22、【小雨湿衣裳】轻微的事情,也会有害处。戴厚英《人啊 人》:“雨不大,湿衣裳,话不大,伤心肠。

23、【掘坟先埋了送殡的】(惯)比喻别人好心给帮忙,却暗算别人。

24、奶奶说,人年轻的时候应该艰苦奋斗,攒下钱财,老了走不动的时候,即使没有儿女赡养也不至于受罪,说是“禾怕霜降风,人怕老来穷”。(广西·平南)

25、【白脸奸臣】“白脸奸臣”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脸都是奸臣,是戏剧中脸谱的一种色彩,一般涂白色脸谱的人物多为奸臣。其代表人物是曹操。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,但他对当时历史的发展——由分裂到统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大约在曹操当时,许劭就称其为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枭雄”。这句话是说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,则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;假如生活在乱世,他就会成为驰骋天下的英雄,可以成就一番霸业。这本是对曹操的溢美之词,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开始断章取义,将枭雄变成了奸雄。这个变化大约开始于两宋之交。逐渐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蚕食北宋天下,于是,人们开始向江南逃难。逃到江南后,面对日益强大的北方,人们心里开始害怕,现实生活中对其又无可奈何,于是只好借助艺术来丑化北方。而代表着北方的历史人物曹操,一样对南方虎视眈眈,逐渐曹操就变成了民间的假想敌。恰逢此时民间文艺开始兴盛,勾栏瓦肆成为专业表演场合。于是,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丑化曹操。久而久之,曹操成了奸诈之徒的典范。尤其随着《三国演义》的问世,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彻底定型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成了背汉的奸臣。《三国演义》反过来影响了戏曲舞台对曹操形象的塑造。清代以来,随着京剧的诞生,三国戏在舞台上独领风骚,白脸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,以后的奸臣脸谱都涂白色。

26、我把妈妈的心爱之物——花瓶弄碎了,我怕妈妈批评,就赶快到妈妈面前认错。妈妈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地说:“知错改错进步快,满不在乎真正坏。”我一听不好意思地跑进了我的房间。(河南·洛阳)

27、【头上长角,身上长刺】长角,好斗。长刺,碰不得。指在十 年动乱中专事的一些青年人。刘心武《班主任》:“不 要仅仅注意到“”培养出了一小撮头上长角.浑身长 刺的张铁生式丑类,还要注意到,有多少宋宝琦式的畸形儿 已经出现!”

28、【东西是死的,人是活的】释义:说明要动脑筋,想办法。“东西”也可以换成“事”或具体的物。例句:“……东西是死的,人是活的,我不能看着你急死!”

29、【知道疯骆驼的性子,在草地上就不穿红袄】(谚)疯骆驼见了红色就发狂,知道这一点,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红衣服惹事。指知道事态发展后的厉害,就应谨慎行事,以防事故。

30、风吹头毛——齐发动

31、【胡子眉毛一把抓】(惯)1比喻做事没有条理,不分主次先后。2形容不分情况一样对待。 也作胡须眉毛一齐来。 眉毛胡子一把抓。

32、【火上弄冰凌】(惯)冰凌:冰。在火上玩冰凌很快就化掉了。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。

33、【破茧出俊蛾】(谚)不起眼的茧壳里能生出惹人喜爱的蛾。比喻穷苦人家或丑陋的妇女,往往能生养出俊秀的子女。

34、【没喝过墨水没念过书,没有文化】成语:胸无点墨。姚 雪垠《李自成》:“我自幼没喝过墨汁儿,拙口笨舌,说不好什 么话。”

35、【三百六十行】俗语说,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”“三百六十行”是前人对各种行业的通称。那么,“三百六十行”究竟指的是哪些行业呢?三百六十行是从“三十六行”中衍生出来的。自唐朝就有“三十六行”的记载。宋代周辉《清波杂志》中,记有肉肆行.海味行.鲜鱼行.酒行.米行.酱料行.宫粉行.花果行.茶行.汤店行.院肆行.成衣行.丝绸行.顾绣行.针线行.皮革行.扎作行.柴行.棺木行.故旧行.仵作行.纲罟行.鼓乐行.杂耍行.彩舆行.珠宝行.玉石行.纸行.文房行.用具行.竹木行.陶土行.驿传行.铁器行.花纱行.巫行。后来怎么会变成三百六十行呢?到了宋代,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行业成倍增加,改称为七十二行,成为流行市语。至元代,人们又把七十二行扩为一百二十行。大约到了明代变为三百六十行。三百六十行之称,首见于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,书中日:“为杭州三百六十行,各有市语也。”《通俗篇》云:“元人但云一百二十,增多为三百六十,乃明人言耳。”据此,明代以来,以“三百六十行”俗称各种职业。其实,三百六十行是个约数,各行各业的总称。此俗语一直沿用至今。各种行业增加无数,约定俗成的“三百六十行”却固定不变。

36、【抱一颗猪头,还找不到庙门】释义:比喻好人不担心没有人要,或有东西不担心送不出去。例句:有一场好雨马上种谷,我看你快找旁的哪组少人的参加吧,我不信抱一颗猪头,还找不到庙门,你父子好手把呀。

37、人生舞台上扮演摇篮角色的人——老师

38、【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来,什么仁儿都有】人,仁同音借用。谓 遇到可恶的人。刘彦林《春风得意》:“隔重门户隔重山,隔 层楼板隔层天。吃瓜子吃出虾米来,这里什么人(仁)都有 呢。”

39、【处暑一声雷,依旧倒黄梅】释义:黄梅:指黄梅雨,即江南五月间,黄梅成熟时的降雨,亦称黄梅天。处暑时节雷声响,依旧返回黄梅天,多雨。例句:按长元吴志皆载“处暑一声雷,依旧倒黄梅”之谚。但考芒种距离处暑凡七十五日。

40、八仙过海——各显神通

41、邻居一位阿姨叫我给她抱一会儿孩子,可抱了很久,还不见她回来。我一问,才知道她下地干活去了。妈妈说:“你真是猫抓糍粑,脱不了爪爪。”(四川·渠县)

42、【吃寡醋】(惯)比喻在男女之事上没来由地嫉妒。 也作吃干醋。 喝干醋。

43、【老虎嘴里拔牙】释义:比喻环境危险。例句:“你这一去,是到老虎嘴里拔牙,可得多加小心,千万别有个闪失。”

44、【上山打得虎,下海擒得龙】释义:比喻身强力壮,勇猛无敌。例句:罗英道:“这就怪了。我好端端的,无灾无病,上山打得虎,下海擒得龙,你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?”

45、【韩信将兵——多多益善】(歇)韩信:西汉初淮阴(今江苏淮阴市西南)人,初属项羽,后归刘邦,被刘邦任为大将,后被封为楚王。 将:率领。韩信善于领兵作战,兵越多,指挥越自如。后用来指越多越好。 也作韩信点兵——多多益善。 韩信点兵——越多越好。 淮阴将兵——多多益善。

46、金铸的鞋模——好样子

47、六月的蚊子——叮死了

48、【狐狸做梦也数鸡】(谚)比喻邪恶之徒无时无刻不在谋划着做坏事。

49、【小米加步枪】(惯)指较差的后勤供应和落后的武器装备。

有关經典民间俗语俗语大全及答案2

1、【狗头上顶不了四两油】(谚)狗生性爱吃油脂,只要有点油脂,早被它吃得干净。比喻浅薄的人一旦发迹,便会表现得非常轻浮。

2、【此一时,彼一时】见“彼一时,此一时”。

3、【狼是铜头铁脚麻秆腰】释义:狼头像铜一样硬,脚像铁一样坚,腰却像麻秆儿一样软,容易断。例句:俗话说,狼是铜头铁脚麻秆腰。白脸狼脊背朝地重重地摔在土坎上,直挺挺躺在地上,死了过去。

4、【走不到一条道儿上】(惯)比喻不是一条心,合不来。 也作“走不到一条路上去”。

5、【吃不了兜着走】(惯)指一旦出了事,要承担全部后果。 也作吃不了包着走。 吃不了兜着跑。 吃不了兜着。

6、刀砍大海水——难舍难分

7、【打破砂锅问到底】流传在民间的这句俗语,用来形容十分认真的态度,一心要把事情弄个明白。 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源自生活中的自然象。砂锅即用含沙的泥烧制成的锅,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煨烫火锅的器具。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,据说,药熬好后;从火上取下来不能马七往木头制品上放,一放就裂,而且一裂就会裂到底。实际上是打破砂锅“纹”到底,变成了漏锅。因为裂纹的“纹”同“问”谐音,后来就变成了“问到底”了。

8、【马前诸葛亮——啥也少不了你】(歇)马前:事前。指对方管事太多,什么都要过问。常含责骂意。

9、沙石打青石——石打石(实打实)

10、活人拜泥胎——不傻也不呆

11、【头醋不酽彻底薄】(谚)酽:液汁味道浓烈。酿造的醋如果头茬酸味不浓,那二茬.三茬的醋味肯定很淡。比喻事情如果起点低,往后就定然高不了。 也作头醋不酸,到底儿薄。 头醋不酸,二醋不辣。 头醋不酸,彻底皆薄。

12、躲过野牛碰上虎——个更比一个凶

13、【插草标卖人】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,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: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,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,表示出卖;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,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。这些场景十分悲惨。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。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,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,叫草市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。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,房舍简易,多用草盖成,加之粮草交易甚多,故遍地皆草。赶集者携物来卖,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。这就是约定俗成,插草卖物成了标志。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,小到日常生活用品,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,均使用草芥,就代表要出售。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,如,一根为贱卖,两根为平价,三根为贵卖。

14、【男僧寺对着女僧寺——没事也有事】(歇)男僧:和尚。女僧:尼姑。指身处是非之地,即使没事也会招惹嫌疑。

15、【囍】“囍”又称双喜。我国男女青年结婚时,有个习俗,都喜欢在新房内外乃至家具上贴着大红“囍”字,以示吉利。现在,更有甚者,结婚时将斗大的囍字贴于巷口两侧或住宅小区门口的两侧,以示隆重或迎亲路标。说到这个“囍”字的来历,传说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。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进京赶考,路过马家镇时,刚好碰到马员外之女出联择婿,在走马灯上写着“走马灯,灯走马,灯熄马停步”的上联。这时王安石正忙于赶考,未及细想,便上京去了。王安石在科场中顺利通过笔试。面试时,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:“飞虎旗,旗飞虎,旗卷虎藏身。”王安石不觉心里一亮,便以马员外之女招婿的上联作对。主考官见对得珠联璧合,遂赞叹不已。考试完毕,王安石在归途中喜气洋洋,踌躇满志。途经马家镇时,见那悬联仍无人对出下联。此时,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联作下联以对。马员外一看十分满意,当下即以女相许,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。新婚之日,正当新郎新娘欢欢喜喜拜天地时,忽有探马来报:“恭喜王大人金榜题名,明日请赴琼林宴。”马员外听后高兴万分,遂命重开酒宴,以示庆贺。王安石双喜临门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豪兴大发,便在洞房雪白的墙上,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的喜字。双喜(囍)一出,更加喜庆,效果绝佳。从此,结婚贴红“囍”字的习俗,就在民间流行开了。

16、【七个窟窿倒有八个眼儿等着】(惯)形容入不敷出,钱不够花。

17、我常常羡慕有的同学,在父母面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想要什么就有什么。我妈妈却说:“这有什么好?惯子不会孝,肥田收瘪稻。”(安徽·定远)

18、【山恶人善】(谚)山势是险恶的,但居住在山里的人是善良的。比喻人的相貌虽然丑陋,心地却很和善。

19、【敲锣卖糖,各有一行】各有各的职业,各有各的职责。金 近迈《欧阳海之歌》:“这有什么!欧阳海不屑地说:敲锣卖 糖,各有一行。我从小就干这个,惯了。”

20、【六部尚书】“尚书”是古代官职的称谓,源自秦朝。据唐代,徐坚《初学记·诸曹尚书》介绍:这一称呼来自秦代“诸曹尚书”。“曹”是分部门办事的意思。秦代没有“六部”,中央行政机构为“九卿”分别执掌。魏晋以后,实行行政部门改革,由尚书分曹治事,按照分工合并为“六曹”,“曹”渐变成后来的部。“部”的长官称“尚书”。自隋唐时期开始,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吏.户.礼.兵.刑.工六部。自此,“六部”的名称确定下来,一直到清朝没有大的变化。 “六部”的名称和分工如下:吏部: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.考查任免,调动,封勋。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.人事部。 户部:主管全国户籍.田亩.货币.赋税.官员俸禄等。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农业.财政.税务.民政部门的职能。 礼部:主管朝廷重要典礼(如祭天地.祭祖先等).科举考试.接待外邦来宾。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.外交部礼宾司。 兵部: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的选用和任免,以及兵籍.练兵.军械.驿站.军令等军政大计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。 刑部:主管全国的司法.行政.刑狱等。具有现在的司法部.公安部.检察院.法院的职能。 工部:主管全国的屯田.水利.工程.营造.交通等。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.建设部.交通部等职能部门。尚书是官名。“尚”即执掌之义。“尚书”就是各部的正职长官,相当于现在的部长。副职称“侍郎”。在六部之下设若干司,分掌本部某一方面的工作。“司”的长官称“郎中”,副长官称“员外郎”。

21、【小人】现在人们所说的“小人”,通常都是指那些心术不正,胸怀不够坦荡的人。“小人”,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含贬义的道德评价范畴,时至今日,正月初五包饺子还要“剁小人”,可见其处境不妙。其实,若追根溯源,“小人”境况的恶化,是有一个嬗变过程的。西周时期,“小人”不过是一种身份的称谓而已。如《小雅·大东》日:“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君子所履,小人所视。”意思是说贵族大人走在大道上,而平民则在路边观望。可知,“小人”泛指平民和下层劳动者。“小人”之称,这里虽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偏见,却没有道德贬损之意。 “小人”一词,还是个谦词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小人有母,皆尝小人之食矣,未尝君之羹。”宋钱俪《钱氏私志》:“燕风北俗,不问士庶,皆自称小人……对中人

22、【煮熟了饭连锅端】成果被抢夺。明代《金瓶梅》:“把个现 现成成做熟了饭的亲事儿,吃人掇了锅儿去了。”

23、【皇帝也有草鞋亲】(谚)草鞋亲:穿草鞋的穷亲戚。贵为皇帝,也还有几家穷亲戚。指任何人家,有穷亲戚是正常的,不稀罕的。 也作“皇帝老子还有三门穷亲戚”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有关經典民间俗语俗语大全及答案(精选72句)

© 2021-2022 - 短句网www.duanju.net版权所有

短句网主要提供经典励志的好句子分享,文章句子段落来源网络整理和网友提供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