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4-04-23源自:www.duanju.net作者:daniel
1、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
2、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3、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
4、不念旧恶。
5、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
6、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自内省也。《论语。里仁》
7、闻一以知十。
8、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9、子以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
10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,则远怨矣。——《论语》
11、每事问。
12、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
13、不贰过。
14、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
15、大言不惭。
16、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,用功读书,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,招收弟子,并且游历列国,宣扬仁政、王道的主张。
17、德不孤,必有邻。
18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《论语》
19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20、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
21、孔子周游列国,先后到了卫、陈、蔡、楚、宋等国,宣扬其政治抱负,但皆不得要领。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,心灰意冷,遂返回鲁国,是为鲁哀公十一年,孔子已六十八岁。
22、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论语
23、孔子谓季氏: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24、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25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《论语学而》
26、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。《论语》
27、言必信,行必果。——《论语》
28、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孔子《论语。述而》
29、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
30、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
31、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
32、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33、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34、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,后一直隐居。他生活贫困,但淡泊名利,楚王闻其贤德,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,被他拒绝。遂终身不复仕,隐居于抱犊山中。
35、孔子小不忍,则乱大谋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36、荀子,名况,字卿,赵国郇邑人,生于周郝王二年(公元前313年),卒于秦始皇九年(公元前235年),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,而且颇有出入。
37、既来之,则安之。
38、割鸡焉用牛刀。
39、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
40、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
41、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
42、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。
43、曾子曰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(《泰伯》)
44、思想:认为宇宙万物本源是“道”,提出朴素的“辨证论”。
45、举一隅不以三反,则不复也。
46、其身正,不令而行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《论语。子路》
47、不迁怒,不贰过。
48、乘肥马,衣轻裘。
49、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
50、子曰:“由,诲汝知之乎!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(《为政》)
51、可怜的路哀叹,文明的形式,法律不是为我这一代;雪夜访黛,秋风bass,人生只有你意气相投。
52、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
53、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。
54、知耻近乎勇。
55、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。《论语》
56、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
57、例如,写水,自流,微无正半径。
58、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孔子《论语》
59、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
60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——孔丘《论语学而》
61、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62、庄子名周,字子休,宋国蒙人,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,据《史记》所记载与梁惠王、齐宣王同时。
63、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
64、第一则:孔子说:“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,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?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?别人不了解你,你又不生气,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?”
65、食不语,寝不言。
66、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。’”
67、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68、巍巍乎!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。
69、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70、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;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错手足。
71、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
72、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73、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
74、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
75、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76、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孔子《论语》
77、当你小的时候,大并不总是好的。
78、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
79、聪敏而又爱好学刁,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`人请教为耻。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,借题发挥,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。
80、众恶之,必察焉;众好之,必察焉。
81、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
82、君子无所争,必也射乎!揖让而升,下而饮。其争也君子。
83、礼之用,和为贵。
84、老子(道家学派创始人)代表作:《道德经》
85、惟上知与下愚不移。
86、过也,人皆见之;更也,人皆仰之。
87、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
88、君子以当仁不让。
89、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
90、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
91、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
92、君子周急不继富
93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
94、泛若烂锦,处处不好;若陆文剑沙,常见宝。
95、既往不咎。
96、父母在,不远游。游必有方。
97、神高架势过,如姚林琼树,大自然是外面的尘埃。
98、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
99、孔子君子食无求饱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100、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。
101、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
102、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
103、此以后,他潜心讲学和著书,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《五经》和撰写《春秋》,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,阐发儒家的价值观。
104、孔子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105、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?四十,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
106、辞达而已矣。
107、君子不以利害义,则耻辱安从生哉!官怠于宦成,病加于少愈,祸生于怠惰,孝衰于妻子。察此四者,慎终如始。
108、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。
109、第五则是学习态度,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、虚心求教的可贵、
110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,社会的变化影响了语言的发展,社会上存在大量名实不符的现象。在这种情况下,语言和社会间的关系就突显出来。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;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刑罚不中,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
111、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《论语》
112、不知言,无以知人。
113、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
114、林放问礼之本。子曰:“大哉问!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”
115、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
116、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117、为君难,为臣不易。
118、第四则:孔子说:“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;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。”
119、士不可以弘毅,重而循远。——《论语泰伯》
120、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
121、君子易事而难说也,说之不以道,不说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小人难事而易说也。说之虽不以道,说也;及其使人也,求备焉。
122、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
123、亲清爱清,伴清清,我不清清,谁应清清。
124、有教无类。
125、痛饮,读离骚,可称为成名。
126、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孔丘《论语。卫灵公》
127、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《论语述而》
128、朗朗如日月入怀,如入寺,不敬而敬之。
129、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。
130、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(《子罕》)
131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孔丘《论语宪问》
132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133、君子不以言举人,不以人废言。
134、放于利而后行,多怨。
135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—《论语》
136、爱之,能勿劳乎?忠焉,能勿诲乎?
137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
138、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
139、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
140、少成若天性,习惯如自然。
141、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
142、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
143、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
144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145、贫而无谄,膏而无骄。
146、老子,据一般记载,老子姓李,名耳,字伯阳,生卒年不详,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,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,谥聃。有人叫他李耳,也有人叫他老聃。老子修道德,其学主无为之说,以自隐无名为务。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,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。
147、知其不可而为之。
148、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’。”
149、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
150、不能正己,焉能正人。
151、子在齐阐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
152、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。
153、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154、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
155、欲速则不达。
156、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
157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
158、道不行,秉桴浮于海。
159、言必信,行必果。
160、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
161、民无信不立。《论语颜渊》
162、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163、子曰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
164、当他在西方的时候,法庭还是黑的,法庭还是黑的、。
165、子曰:雍也可使南面。
166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167、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
168、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——《论语》
169、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孔子《论语》
170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
171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 译文: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;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;四十岁时(掌握了各种知识,)不受迷惑;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;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,不用多想,便能明白;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,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。
172、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,又分成上、下两篇,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。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。
173、君子周急不继富。
174、生活是舒适的,我可以活很长一段路出名!
175、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
176、子曰:“导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177、过犹不及。
178、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。
179、孔子语言特点是言约而义丰。
180、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:友直,友谅,衰多闻,益矣;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
181、他到过齐、宋、鲁、滕、梁等国,见过梁惠王,齐宣王等君主。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,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,不合当时潮流,又没有得到重用,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。
182、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
183、子夏曰:“小人之过也必文。”
184、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185、无伐善,无施劳。
186、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。
187、庄子学识渊博,交游很广,著有《庄子》一书,大旨本于《老子》,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,也有自己独到见解,其著书十余万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作渔父、盗跖、胠箧,以诋訿孔子之徒,以明老子之术。
188、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
189、过则勿惮改。
190、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191、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。
192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193、当仁,不让于师。
194、子曰:"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、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、贤哉,回也!"
195、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(《里仁》)
196、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
197、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198、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
199、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
200、兴于《诗》,立于礼,成于乐。
201、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
202、受苦的人是不会站起来的,又何必担心名字不带邪呢?
203、无为而治。
204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孔子《论语学而》
205、学而不厌。诲人不倦。
206、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
207、因材施教。
208、温故而知新
209、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
210、有子曰:“礼之用,和为贵。先王之道,斯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:知和而和,不以礼节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211、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
212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213、不学礼,无以立。
214、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。
215、孔子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,知者乐,仁者寿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216、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217、不能正其身,如何正人。
218、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219、夫子莞尔而笑。
220、孔子说:冉雍这个人啊,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。
221、无欲速,无见小利。欲速,则不达;见小利,则大事不成。”
222、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卫灵公》)
223、孔子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——摘孔子《论语》
224、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(《述而》)
225、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论语经典语录(225句)
© 2021-2022 - 短句网www.duanju.net版权所有
短句网主要提供经典励志的好句子分享,文章句子段落来源网络整理和网友提供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